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贸促动态

任鸿斌在《学术前沿》发表署名文章《加强贸易投资促进工作 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发布日期:2025-04-14 09:25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芜湖市支会 作者:安英 阅读次数: 字号:[    ] 背景颜色:


作者简介

任鸿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党组书记、会长。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涉外法治建设、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文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贸易投资促进工作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贸促力量》等。  

摘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虽面临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加剧、全球治理失序等挑战,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新空间;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创造新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新方案。中国贸促会致力于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中外企业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助力各国共享机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历史大势、站立时代潮头,就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答案,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论述精神,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持续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在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经济全球化动力和阻力胶着  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  

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的界限,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但经济全球化大潮仍然在曲折中奔腾向前,世界经济的大海没有也不会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性危机,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也没有谁能包打天下,世界各国只有坚持同舟共济、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才能跳出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秩序与混乱的历史周期。

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历史大势。人类正处在一个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时代。世界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联动性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仍然猖獗,战火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乌克兰危机阴霾下的欧洲地缘政治困局持续延宕,新一轮巴以冲突循环往复导致中东局势愈发激化,美国主导的“小多边”机制搅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非洲安全局势不稳定源多点爆发,不少国家和地区饱经战乱、人民颠沛流离,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超战争因素的增长,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数百年来,列强为争夺利益和霸权,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演进。联合国安理会承担着维护国际和平的首要责任,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写入多份多双边文件。北京香山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致力于通过加强对话共促和平、安全与发展,广泛凝聚共识。各国纷纷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研究出台本国发展战略规划,鲜明释放促发展的政策信号。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全球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贸易受阻,跨国投资疲软,各国生产和消费成本抬高、债务规模扩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巨大外溢效应,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多重冲击。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仅为2.2%,远低于疫情前平均增速,过去5年是近30年来经济增长最慢的一段时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8%、3.2%、3.1%,均低于疫情前30年平均水平。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恢复全球经济活力、增强世界经济发展韧性注入强大动力。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多点突破、相互融合,推动生产力水平实现质的跃升,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发展领域看,各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方兴未艾。绿色化蕴含经济发展巨大潜力,国际合作空间不断拓展。

 逆全球化思潮加剧,但开放合作仍是发展潮流。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一些国家拉“小圈子”、建“小院高墙”、搞“脱钩断链”、批量“退群”,使得国家间彼此戒备、国际组织失能失效、国际秩序停摆等现象频发,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受到冲击,加剧了国际经贸领域的阵营化、区域化、碎片化。有关研究表明,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各国开放力度不足、效果不彰。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其成员推出169项贸易限制措施,涉及贸易额高达8877亿美元,较此前12个月的3371亿美元增长163%,各国贸易政策呈现内向封闭趋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仍处于高位并持续上升,其中印度、巴西、美国经贸摩擦指数位居前列。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国际经济合作仍然展现出巨大韧性和活力。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估算,2024年全球贸易额达到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25年全球贸易额或将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近两年超半数全球跨境直接投资集中在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高度依赖跨国协作的新兴领域。全球区域合作网络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目前全球有效区域贸易协定数量达到373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区域自贸协定生效,生产地区化和贸易全球化特征并存,推动经济全球化结构性调整,为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增添了新动力。

 全球治理失序,但多边主义仍是时代主题。长期以来,少数传统大国把持国际议程设置权和规则制定权,在全球事务中唯我独尊,大搞霸权霸道霸凌,甚至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等手段扰乱正常国际秩序,破坏国际公平正义,国际社会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国家间和地区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一些重要全球治理平台频频被“工具化”“武器化”,全球治理体系权威性和效能受到削弱。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国际经贸规则政治化、碎片化现象突出,部分规则严重滞后于21世纪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特别是“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推动各主要国际组织深化改革、多边平台持续扩容。联合国积极发挥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全球治理最主要平台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提速,第13届部长级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多边主义,就继续研究争端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开始触碰有关决策机制改革和发展议程等深层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快推进份额改革,承诺于2025年6月前制定新版份额调整方案,增强资源分配公平性和治理结构平衡性。“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已经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金砖国家两次扩员,非洲联盟成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上海合作组织已从6个成员扩大为26个国家的“上合大家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  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新时代以来,我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维护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新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24年的1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在与各国联动发展过程中,我国严格履行入世承诺,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机遇,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双向投资大国地位日益巩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共赢版”。我国不仅依靠自身发展显著提升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各国人民提供了大批物美价优的产品,为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压舱石”作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堪称当今世界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引领开放合作潮流的中坚力量。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创造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科技合作和成果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2012年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第11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同时,我国坚定走以科技国际合作促全球共同发展之路,为世界现代化赋能。从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到DeepSeek实行免费开源,从雅万高铁穿山越岭为印度尼西亚发展注入新动能到“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促进坦桑尼亚增产创收,从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到倡导发展人工智能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我国坚持“创新共同体”思维,携手各国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在2023年以来的两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上,中外企业首发首展15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联动。众多参展参会的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表示,与具备人才潜力、数据规模和丰富市场应用场景的中国加强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途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随着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增长关键领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中国制造”助力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为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向国际市场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风电装备;森林覆盖率超过25%,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携手打造绿色能源项目,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机制,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帮助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国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全球领先,中国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对于化解全球气候危机而言不可或缺。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新方案。当前,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国际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改革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呼声空前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行列,100多个国家支持“三大全球倡议”。我国主动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和国际组织中展现积极姿态,发出倡导“同球共济”的中国声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中国贸促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重要视频致辞精神,加强与各国工商界沟通联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助力各国共享机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推动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中国贸促会自1952年成立以来,在国际上广交深交朋友,为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新形势下,中国贸促会将坚持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着眼于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办好经济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重大活动,更好宣传政策主张、促进增信释疑、拓展对外关系,夯实国家间合作的民意基础;办好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2027年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中外经贸交流和民心相通,让世界看到真实美好、可爱可敬的中国;携手境外对口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进一步做实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在中国-中亚、中国-东盟、中国-拉美、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中东欧、中日韩等机制下举办高能级经贸活动,促进各国企业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拉紧我国与相关国家利益纽带。

促进中外企业经贸合作。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企业之间,都需要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意义所在。中国贸促会是境内外工商界开展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今年春节后短短20多天内,中国贸促会遴选组织能源、汽车等领域200余家重点企业,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德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南非、日本等国,与600多家外方企业和机构洽谈对接,促成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新形势下,中国贸促会将聚焦稳外贸稳外资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贸易投资促进功能,助力中外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拓展市场;精心组织出国(境)经贸展览,提升“千团出海”行动质效,统筹推动企业出海开拓市场和全球产业布局,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投资限制措施;拓展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功能,健全与在华外国商协会和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加强共建“一带一路”经贸促进工作,强化“走出去”公共服务,精准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拓展境外投资合作,助力企业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过去数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壮大,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各方都从中受益。近年来,中国贸促会着力将贸易投资促进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第二届链博会上,涉及69个国别、地区和国际组织的620家企业和机构参展,连同参展商带来的4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际参展商超过1000家。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各方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10多项,涉及金额1520多亿元人民币。新形势下,中国贸促会将持续放大链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提升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平台功能,促进上中下游产业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与有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部门和商协会等举办主题活动,讲好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中国故事,支持企业立足全球视野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搭建科研主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交流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引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主张。近年来,中国贸促会组织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工商界活动和有关国际组织工作,推动形成工商界和政府部门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双轮驱动、有效联动”的良好格局。新形势下,中国贸促会将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引领我国企业依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工商界活动平台,深度参与议题磋商,提出中国倡议,广泛凝聚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国际共识;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展览局、国际商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工作,提升我国工商界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